【“十三五”成就巡礼】长岭:戮力同心攻坚 写好“脱贫答卷”

时间:2021-01-21 来源:长岭县融媒体中心

“十三五”期间,我县举全县之力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实现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2020年,全县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927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级贫困县实现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脱贫要精准,产业扶持也要精准。过去在三十号乡由于土地瘠薄,收成低,当地村民一直有养羊的传统,大多数村民都有养殖经验。经过脱贫攻坚战,这里的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二村村民李洪明在乡村两级政府扶持下筹建了养殖场,年可育肥羊4000只,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长岭县成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洪明凭着前几年的养殖经验,与辽宁绒山羊养殖繁育公司合作,筹资6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的牧业小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离开了三十二村养殖场,记者又来到了腰井子村平菇基地,现在虽是隆冬时节,平菇大棚里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鲜菇。腰井子村大棚平菇基地是由吉林油田捐资援建,现日产鲜菇3000斤左右,销售收入10000元左右,产品主要销往通榆、长春等地。此项目目前为腰井子村22户建档立卡人员每户分红1000元。在采摘平菇的村民中,我们见到了70岁的王有,他是腰井子村2020年刚刚脱贫的22户脱贫户之一,从大棚开始承建就在基地打工,凭着自己的双手打工赚钱,致富奔小康,王有的心里整天美滋滋的。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决打好思想扶贫、项目扶贫、环境扶贫“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拉动、产业调整促动、典型示范带动、建强组织推动、上下帮扶联动“五动工程”,通过扶贫、农业等争取脱贫项目、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贫困村产业不断壮大,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健全,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275元,比2015年底2981元增加278.2%,其中6000-6999元占比3.6%,7000-8999元占比19.5%,9000元以上占比76.9%。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县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促进增收的最佳途径。五年来,共投入4.54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66个,以“合作养殖+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光伏+贫困户”、“务工就业+贫困户”、“庭院经济+贫困户”五种模式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贫困村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十三五”期间,我县强化精准帮扶,脱贫合力不断增强。坚持创载体、聚合力、鼓斗志,把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全部动员起来,投身扶贫事业,坚持开展一推动三帮扶、志智双扶、百企包百村等活动,形成了合力攻坚的强大攻势。2017年—2020年连续四年“五一”前开展“一推动三帮扶”活动,所有县级领导和3000多名包保干部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研究脱贫措施,打造了具有长岭特色的脱贫攻坚品牌。

截至“十三五”末,我县举全县之力补上了发展的短板,贫困村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在交通出行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在医疗保障上,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实现了乡村两级机构人员“空白点”双消除;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和责任情怀。长岭全县上下将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只争朝夕不懈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文章。

(长岭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薇  胡宇  张扬)

END


制   作郑用鹏

审   核丨贾薇 

终   审丨于显鹤    

监   制丨赵连波




 来      源:长岭县融媒体中心